台灣本身就是一個重要的故事,值得擁有一部專屬的電影
拍攝《看不見的國家》對我和團隊來說是一系列的信念跳躍,同樣地,這也需要台灣人信任我們、邀請我們進入他們的世界,並賦予我們機會、將他們重要且複雜的故事向國際觀眾傳達。在台灣生活期間,我與現任首位女性總統蔡英文及她的團隊建立信任,與台北的台灣社群及國際間的台灣人建立友誼,這是我認為至關重要的體驗,我總是懷抱著開放、謙卑、興奮與感激的心情去面對這一切。我帶著尊重的態度傾聽,理解台灣故事中各種台灣與中國觀點及政治立場,同時檢視美國外交政策的痕跡,以及其中的原因。
在製作這部影片的過程中,經常需要面對拍攝台灣國內政治時的不確定性,並且處理全球歷史性事件帶來的影響:從習近平日益加劇的武力威脅、COVID-19疫情,再到中國對香港和平抗議的鎮壓,以及世界在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之後開始關注台灣。在這當中,我擴展了思維、超越了傳統美國外交政策的範疇,學習了新的觀點,特別是關於美國、中國與世界這些長期被壓抑的台灣觀點。隨著蔡總統鞏固台灣民主(例如同性婚姻與轉型正義的進展),專制政權如何侵蝕並剝奪婦女與少數群體的權利,而台灣則引領國家進步,兩者之間的對比變得越來越明顯。
我與美國和台灣的團隊合作,進行拍攝與剪輯,以便找到向世界各地觀眾傳達台灣故事的最佳方式,無論他們在看這部影片之前對台灣有多少了解。同時,這個故事攸關第三次世界大戰的風險,而傳達其緊迫性和重要性向來不是件容易的事,尤其是美國獨立電影業每況愈下,而且許多人、公司、國家與國際組織都面臨著接受中共聲稱台灣是中國一部分的壓力。儘管如此,我還是堅持了下來,這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我很榮幸能夠獲得與蔡總統的非凡接觸,向她和台灣學習到的東西令人深受啟發,特別是面對危險與絕望時候的韌性與希望、面對謊言與虛假信息時對真相的追求與和解,並且在中國和美國日益專制的時候、推動婦女和少數族群的進步。畢竟,在蔡總統的第一任期,美國正值川普執政,威脅民主、公開發飆,並在未能選出美國首位女性總統的背景下撕裂了我們的社會結構。
我從蔡總統平和、謙遜的領導風格中學到了許多,也從她所欽佩、為她鋪路的傑出女性政治前輩身上學到了很多。像是陳菊,她勇敢地帶著我們走進她被監禁七年的監獄,因為她在台灣仍處於戒嚴與軍事獨裁統治的時候,為台灣的民主與人權奮鬥。還有年輕一代的女性政治家們,如在蔡總統支持下嶄露頭角的吳沛憶,她在擔任民進黨發言人後大膽地競選市議員並成功當選。包括蕭美琴,在影片紀錄的期間,她從花蓮的立法委員升任為台灣駐美代表,並現已當選副總統!這些成就得以實現,是因為台灣人民在2024年1月13日進行了一場自由公正的選舉,讓蔡英文總統的民進黨贏得了歷史性的第三個總統任期。這次選舉鞏固了蔡英文在維持和平與捍衛民主方面的關鍵領導地位。在五月二十日卸任後,副總統蕭美琴以及蔡英文的前副手、即將成為總統的賴清德,都將繼承並銘記她留下的成果。
我很難回答為什麼蔡英文總統和影片中的每一位人物願意冒險、懷著信任之心,將他們的信任交付給我和我在美國及台灣的團隊。但他們了解我的背景、我的工作,以及我團隊中許多人的努力,特別是在台灣的成員。1995到1996年,我第一次住在台灣,碰巧見證了台灣首次舉行的總統直選,當時中國向台灣海峽發射飛彈,試圖恐嚇選民,但未能成功。我深受台灣民主轉型的啟發,於是借了一台攝影機,四處拍攝李登輝充滿歡樂、活動豐富的總統就職週末(這段影像最終成為我們電影的一部分)。我對台灣地緣政治困境的細節產生了濃厚興趣,於是在隔年進入美國外交關係協會(CFR)工作,以更深入地了解美國的外交政策。當時CFR如此專注於與中國進行經濟接觸,並寄望中國的政治自由化,以至於我們被勸阻去討論或關心台灣。事實上,根據我當時的觀點,我甚至寫過一篇專欄文章,主張部署飛彈防禦系統對台灣而言是「錯誤的決定」,因為這會冒犯中國、進而加劇緊張局勢。然而,時代確實已經改變了,特別是在我拍攝《看不見的國家》這段時間,變化尤為迅速。
我從未想過,在我第一次來台灣的二十年後,我會受邀與一個國際團隊一同回到台灣,見證選舉是否自由且公平,並帶著團隊記錄下台灣在2016年選出首位女性總統的歷史性時刻。親眼目睹蔡英文首次當選的那一刻,聽著周圍群眾高喊著「我們是台灣人!」,這是一個令人振奮的經歷。在此之前,我已經完成了一部關於美中關係的電影《眾目睽睽》(All
Eyes and
Ears),其中台灣僅僅是美國對台軍售及「激怒」中國的一小部分內容。而自1996年起,我一直持續拜訪台灣並追蹤這裡的發展,我深知台灣本身就是一個重要的故事,值得擁有一部專屬的電影。
在我台灣製片人馮賢賢的協助下,我撰寫了這部電影的提案,於2016年底遞交給總統府。等了大概六個月後,我聽從建議,帶著團隊先行進行其他採訪,看看是否有機會安排與蔡英文總統的第一次會面。最終,我們獲得了那次會面的機會,隨後也得到綠燈批准,於是我們突然之間就開始了拍攝。
如今,《看不見的國家》已成為一波聚焦台灣聲音的書籍和電影浪潮的一部分,這在五年前是難以想像的!我們的影片,以及由參與這部電影的人們所撰寫或翻譯的有關台灣的新書(例如劉文、楊小娜、馬特•波廷傑、郭怡慧、林志潔、克里斯•霍頓,以及蔡英文總統)再加上其他朋友的新書(如納赫曼、喬納森•沙利文、凱蒂•莉莉、馬克•哈里森、邁克爾•梅耶、魏可欣),以及江松長獲得奧斯卡提名的紀錄短片《金門》(Island
In
Between),都捕捉了台灣的身份認同和民族自決如何透過民主發展而來,並揭示了為何中國始終拒絕接受在這一個他們聲稱透過暴力占有的土地上所發展起來的經驗。
令人憂心的是,這一關係與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的背景相似,而俄羅斯與中國之間的緊密關係,大大增加了中國對台灣發動戰爭的可能性——這場戰爭可能對全球帶來無法想像的毀滅性後果。
《看不見的國家》是我試圖為未來衝突升級敲響警鐘的努力,這場衝突與烏克蘭戰爭不同,仍然有可能被遏制。這部電影是由關注「女性、和平與安全」議題的資金資助所開始的,因為我相信戰爭不一定是不可避免的,我們可以學會和平共處,尤其是通過給予女性平等的待遇、地位和發聲機會。在拍攝過程中,我在情感層面上深刻感受到這部影片的潛在主題:台灣所面臨的歧視、暴力威脅、邊緣化和霸權威脅,導致其民主的脆弱性,並且與世界各地大多數女性所面臨的二等公民地位和惡劣待遇如出一轍,這威脅著全球的民主。然而,台灣的女性和民主領袖們卻為未來帶來了極大的希望。
我們現在有機會為台灣採取行動,以免為時已晚。我希望觀眾能夠觀看我們的影片,參與那些為了讓真相脫穎而出所需要進行的對話,並且感受到自己是國際社會的重要一員,能夠幫助世界看見並支持台灣及其人民,這些人和所有民族一樣,應該被看見、聽見,並擁有自決和和平的權利。